位于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始建于東漢末年,因安置佛指舍利而馳名。據佛教內典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滅度后,印度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送舍利于南閻浮提,凡得舍利處皆建塔供養,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法門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24院,建筑宏偉壯觀,襟帶八川之秀氣,寶塔高聳入云與與太白之群峰對峙。宋代也曾經恢復到最大規模。原塔俗稱“圣!,唐貞觀年間改建為四級木塔,又稱護國真身寶塔。明代隆慶三年(1569)木塔崩毀,萬歷七年(1579)至萬歷三十七年建成十三級八面磚塔,高47米,建造精工,極為壯麗,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朱子橋將軍曾捐資補修。1981年8月24日因淫雨而崩塌。
史志記載: 元魏二年(494)小冢宰拓育首次開塔禮佛;隋仁壽二年 (602)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領得勝之軍駐扶風,給法門寺度僧八十人,唐貞觀五年(631)太宗拔銀修寺,敕岐州剌史張亮第三次開塔瞻拜舍利。從唐高宗顯慶五年(660)盛儀迎請佛骨至洛陽開始,武后長安四年(704)迎供于新建明堂;肅宗迎至內道場;德宗邀入禁中;憲宗貶諫迎佛骨的韓愈于潮州親至安福門迎佛骨舍利入宮;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的迎接儀式極為隆重,執幡幢儀仗約萬隊,瞻禮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誦之聲沸天盈地。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佛指舍利多加殊禮,皇后嬪妃常以自己的青絲、衣物相奉送。唐中宗攜皇后、夫人、公主來寺下發入塔供佛。在前后三百八十年的十次禮佛活動中,不僅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 而且成了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
1984年經扶風縣人民政府批準開放。1985年相繼成立扶風縣佛教協會及寶雞市佛教協會,會址設法門寺。1986年底到1987年初政府決定重修寶塔在清理塔基過程中發現唐懿宗十五年封閉的塔下地宮,四枚佛指舍利及大量供養佛指舍利的珍貴法物寶器均被發掘。其種類之繁數量之多質量之優,制作之精,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國內都是罕見的。
1988年11月9日,法門寺高僧云集。趙樸初會長親臨剪彩舉行了國際性“釋迦如來真身舍利瞻禮法會”。1989年開始,寶雞市佛教協會在全市各寺廟開展創建“文明寺廟”活動,法門寺連年被評為文明寺廟。在創建活動中,法門寺依照文明寺廟的條件,在宗教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方丈澄觀法師,監院靜一法師的主持下,開展宏法利生的各項工作,寺廟規范化的叢林制已經恢復,寺廟建設已具規模,佛事活動如火如荼,對外往來日益頻繁,每年接待游客約30萬人次,寺院開設了素餐館及佛教經像流通處,作到自養有余。并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為大眾謀福祉,為國家作貢獻,受到了黨政主管部門的表揚和各界人士的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