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又名“燈影子”,是我國民間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戲曲藝術,在關中地區很為流行。皮影戲演出簡便,表演領域廣闊,演技細膩,活躍于廣大農村,深受農民的歡迎。 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細,影子的材料選料講究,用上好的驢皮或 牛皮在水中泡軟后,經過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 艷麗的色彩。人物、動物等均刻成側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肢、頭 部可動,用細長很支掉牽制表演。演出時,用一塊白紗布作屏幕(屏 幕大小根據場地而定,基本像小電影的銀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 幕下,把皮影貼到屏幕上,燈光從背后打出,觀眾坐在相對燈光方 向觀看。皮影戲以秦腔為主,演唱者和操縱者配合默契。表演技術 嫻熟的,關中人稱其為“把式”,一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影,廝殺、對 打,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綠亂。皮影戲的傳統劇目有《游西湖》、《哪 咤鬧!、《古城會》、《會陣招親》等. 陜西皮影戲起源于漢代以前!逗j栔裰υ~》中有首描寫皮影 戲演出的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保h武帝李夫人)這是皮影戲的初級階段,而 鼎盛期為唐代,皮影造型優美,表演技術婦熟。以后的宋、元、明、清 均有皮影表演。清末民初,西安有兩個班子,一個是渭北皮影社,一 個是江東皮影社。1950年皮影老藝人謝德隆在政府的支持下,在 北大街重新成立了“德慶皮影社”!拔幕蟾锩逼陂g,陜西皮影社 受到了摧殘,F在皮影戲又以新的姿態,走向廣大農村,成為民間藝苑中的奇葩。 |